40年40人|来明吴进忠:在厦门我说“回台湾”,在台湾我说“回厦门”,两边都是家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

祖国大陆的发展

功劳簿上要记上台胞台企的一笔

厦门那么多个台商投资区

台商的“功劳”,您猜份量有多重

今天这位人物,您可能不熟悉

但是您佩戴的太阳眼镜、3D眼镜、防蓝光眼镜…

极大可能就是他旗下企业生产滴

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进忠

郑成功收复台湾,从厦门漂洋过海,攻进台南鹿耳门,一朝成王。300多年后,一批台商从台南出发,落地厦门,他们回走了郑国公的路线,后来也“成功”了。

台湾和厦门一海之隔,说着一样的闽南语,两地的商人习惯在初二、十六拜土地公、拜关帝爷,祈求“风调雨顺,发大财”。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人基本不知道对岸有和自己习俗相近的城市,对他们来说,“厦门”只是教科书上讲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其中一个地名而已。

1989年7月,台南光明精密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进忠再度来到大陆,这是他大陆考察的最后一站——厦门。1个多月以前,厦门的杏林、海沧区经国务院批准已成为台商投资区。在这之前,他于1988年去了北京、上海、青岛、广州许多城市,还没有找到心中想要的。回台湾前,吴进忠去了厦门中山路,那天正好是农历十六,当他看到中山路上不少商铺也在拜拜,心里一震:这里竟然和台南家乡有一样的习俗!再听厦门人说的闽南语,吴进忠顿感亲切无比。“那一刻,我知道,这就是我要长期投资之地。”吴进忠回忆起近30年前初见厦门,依然历历在目。

“当我看到屹立在鼓浪屿上的郑成功像,得知厦门和台南有着相同妈祖民俗文化与郑成功国姓爷文化,同样为了纪念郑成功一直保留中秋博饼的习俗, 相同的人缘文缘地缘,我深信企业落在厦门可以和这座城市一起发展壮大。”吴进忠说。

1989年9月,吴进忠在杏林成立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成为首批来厦投资的台商之一。当时前来厦门投资设厂的台商多数选择湖里,选择杏林的比较少。“我来厦门投资已做好永续经营的准备,当时营业执照经营期限50年,考虑到湖里的厂区很快就会饱和,我不想再折腾一次,于是坚定选择了杏林。”吴进忠说,截至目前,湖里和杏林的发展态势完全符合他当时的预判,只有一点大大超乎他的预料,“我刚到厦门时,这里完全是台南30年前的样子,虽然我知道这个城市有前景,但是我完全没想到仅仅不到20年,厦门的发展就超过台南。这也是我的格局不够,我必须承认。”这批台商在90年代初期选择“出海”,一大原因就是台湾土地狭小、市场饱和、劳工短缺等问题导致众多企业开始寻求突围,走出台湾。

上世纪80年代,台湾是全球鼎鼎有名的亚洲“四小龙”之首。1950年到1984年间,通过出口型导向经济,只用20多年,台湾人口增加了一倍,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4倍。而此时的大陆基本上是内需为主的经济形态。1978年大陆外贸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台湾地区外贸总额为237亿美元,此时大陆近三十个省市的外贸总量还赶不上一个台湾省的外贸总量。

“改革开放之后,大陆的变化翻天覆地。”吴进忠说他见证了两个不同时期里,台湾和大陆从一片荒芜到欣欣向荣的更迭,“一个伟大的决策成就了一个奇迹般的时代。”

台湾经济发展饱和台商纷纷“西进”

1989年的来明工业大门

1969年,出生在台南一贫苦农家的吴进忠正经营着光明精密实业有限公司,光明此时的业务是生产光学镜片,主要出口到欧美日等国家。

“我运气好,每次都刚好赶上时机。”吴进忠说。刚懂事时,吴进忠兄弟几个就早早出来打工贴补家用,别人打工混口饭吃,吴进忠却从中看到了机遇,习得本领后,吴进忠决心创业,刚刚20岁出头的他就成为了一家公司的掌舵者。此时的吴进忠正踩在台湾经济突飞猛进的风口,加上诚信经营,吴进忠带领的公司和企业的名字一样,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这个好光景维持十多年后,已从光学镜片拓展到太阳眼镜制造的吴进忠明显感觉整个市场发展的后劲不足。很快,这个焦虑席卷了台湾有心做大的企业家们。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放宽外汇管制,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面对企业谋求走出台湾,台湾当局大力宣传“南下政策”,极力引导企业往东南亚投资。80年代末,台湾当局领导人前往新加坡并在菲律宾推动“菲台互惠关系法”,台湾与东南亚互访趋于频繁与公开。只是在这段蜜月期里,台企选择“西进”的更多,而吴进忠就是其中之一。

1987年12月22日,时任厦门市工商联理事会会长邵庚发布《竭诚为回祖国大陆探亲的台湾工商界人士服务八项措施 》,此文一发在海内外引起反响。市工商联趁热打铁邀请厦门6家高级旅行社经理到工商联座谈,商讨接待台商经贸考察团、旅游团。1989年4月,台湾第一个公开组织的中小企业董事长考察团一行55人来到厦门,不到一天时间就谈下了4项合作项目。1989年7月,祖籍福建晋江的吴进忠兄弟和合作伙伴也到了厦门。

那时台商来大陆没有直航,都得到香港转机,吴进忠辗转大半个中国,考察了5个城市,而厦门是当时综合实力最弱的,但最后他因为“冥冥之中的注定”,1989年携300万美元,走进当时到处还是小山丘,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的杏林台商投资区。

见证改革开放的杏林台商投资区

吴进忠在厦门投资近30年,见证厦门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这一路默默走来,荣获厦门市荣誉市民,推动两岸传统文化交流,推动小三通和直航,但他的名声却不大,可想而知,吴进忠不是张扬的人。当时投资办手续时候,原本可以找厦门领导的吴进忠,却静静地找了当时杏林台商投资区的一位科员跑完了整个流程。“大家对台商都很客气,办事效率也非常高,两个月时间就拿到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顺利基建。”吴进忠说这个效率按当时的申请手续效率是非常高的。因为要汇入投资的美元资金,必须要有营业执照才能在银行开立外币账户,厦门工商局为了立即发证,请厦门市工商联的领导联系到一位长者用毛笔字完成营业执照内容。吴进忠说,直到现在回想当时营业执照用毛笔字誊写的过程,他依然觉得异常亲切。

1989年9月,厦门市工商联老领导用毛笔为来明工业誊写的营业执照

吴进忠在杏林选地,当时接待他的那位科员建议他选择现在杏西路福建电厂的对面及西滨小学隔壁的地块。 “那块地平整,而且靠近主干道,从商业价值上来看确实比较高,但如果是为了来炒地皮,我一开始就会选择湖里区,而不是来杏林。在学校附近设厂,我担心会影响学生学习环境,且制造工厂需要不断规划,等工业区发展起来了,工厂就得拆迁,我不想折腾。”吴进忠说,“从事了这么多年的制造业,就是到今天,我心里也只有制造业。” 吴进忠环顾四周后,最终选择了近一公里外的小山丘,也就是现在杏林光明路的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所在地。

这位“有便宜不占”的台商让当时杏林招商处的工作人员心生敬意,他们明白了,眼前这位台商是来做实业的,不是来投机倒把的。那时招商时机严峻,土地存量大价格也便宜,政府有意给吴进忠企业更多的用地,但是吴进忠并没有要。他不“囤地”,坚持认为等公司需要扩大规模再向政府申请用地。吴进忠的这种“保守”,一方面使企业稳健发展了12年,另一方面却造成2002年投资的两个新项目“无地可用”。2003年4月,杏林区正式划归集美区管辖,吴进忠拿地变得非常困难。为了让项目如期运作,吴进忠只好腾出来明的生产车间给新项目使用,另外再租用其它厂房保证来明的生产。“这期间所耗费的时间、精力都是巨大的,成本也增加不少。”

当时来明工业的厂区“三通一平”期间,吴进忠也去了现场,原本规划仅16米宽的马路,在吴进忠的建议下,拓宽到24米。厦门当时的道路绿化少,吴进忠在公司所在的光明路道路两旁设置绿化带,为这个当时荒芜的“工业区”带来了绿意盎然的生气。杏林工业区现在的24米宽主干道,以及后来的道路绿化带,都有吴进忠“坐船爱船跑”的真心付出。

带动厦门眼镜产业链的发展

 

来明工业的老厂房

天时地利人和看似都齐了,毕竟相比台湾,90年代2000元人民币在厦门可以支付5个工人的薪资,在台湾这只是一个人的基本薪资而已。但是吴进忠在工厂运作不到一年时,赫然发现,厦门没有眼镜完整产业链生产的相关产业,原材料和配件不得不从台湾带过来。如此一来生产和管理成本也是一大问题。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吴进忠想,他能来厦门,那是否可以把台湾成熟的眼镜产业链带到厦门?于是,他开始游说他的供应商,另一方面,厦门市政府也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厦门的经济开发还处于萌芽阶段,不仅吴进忠,同时期进来的台商大都碰上了原材料、配件无处采购的问题。90年代初,厦门市政府有意识地针对台湾某个产业,在台商投资区之间做出一定的规划,市政府充分利用“以台引台,以商引商”的优势,再次吸引了一大批台商入驻杏林台商投资区。不出几年,杏林台商投资区就被厦门市政府规划为眼镜、雨伞、服装等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基地。

再看厦门现在全国的眼镜行业地位,国内公认的四大眼镜制造基地浙江温州、江苏丹阳、广东和厦门,厦门以生产高品质的太阳镜而闻名国内外。2009年厦门更是获得中国轻工联和中国眼镜协会颁发的“中国太阳眼镜生产基地”的荣誉称号。

因为吴进忠等台商共同的努力,厦门很快就诞生了一个兼有眼镜架、光学镜片、老视镜、生产设备等品类相对齐全的眼镜制造行业,形成了从材料、零件、电镀、成镜、包装到批发零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来明工业的产品沿袭在台湾的品质,近50年的眼镜制造经验,遵守美国、欧洲、澳洲、日本和中国的相关行业标准,只要是从来明出厂的绝对不会有质量问题。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台商的企业带动一个个产业链的发展。但是吴进忠说,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 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在他看来,企业的存在是顺势而生,企业的发展仰赖于时代的营商环境。

最后一刻奇迹发生“中国制造”偏光眼镜诞生

来明工业如今已焕然一新

早期的生产制造台商一直以OEM出口为主,吴进忠的来明工业和光明眼镜也不例外。虽然来明和光明都为企业带了不菲的利润,此时吴进忠带领企业也已是国际眼镜界与厦门眼镜行业的佼佼者,但吴氏兄弟并不满足于现状,喜欢研发创新的他们开始尝试新的挑战。这个时期,厦门虽有一条完整的眼镜生产产业链,但是其中太阳眼镜防止100%紫外线和防眩光功能的偏光镜片却一直为国外垄断,这个镜片国内一直没有人做得出来。

2002年12月,吴进忠四兄弟在一片疑惑声中成立他们在厦门的第3家企业——来奇偏光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不到3年,当初投入的480万美元几乎耗尽,但是研发出来的偏光眼镜片良品率持续太低。“当时也有几家厂商让我直接生产偏光镜片给他们。在他们看来,良品率低没关系,价格低一点,肯定卖得出去。”吴进忠毫不犹豫拒绝了,“从我工厂出去的产品必须保证100%的合格率,我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把牌子做砸了。”

此时,来奇偏光科技公司里的气氛和来明、光明完全是两个景象。来奇公司一片低潮,工程师也蔫蔫的,吴进忠告诉自己做满3年还不成功就认输收摊。或许可以说吴进忠太会给企业取名字,“来奇”这个名字果然和“来明”、“光明”一样吉利,最后关头“奇迹来了”。2005年12月,来奇偏光科技的实验室传来一片欢呼声,吴进忠的大哥带领的研发团队成功了!

吴进忠看着这个“奇迹”仿佛看到“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闪闪发光,此时他再次想起了民族英雄郑成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始终坚持企业必须有家国情怀,而不能只为赚钱。”吴进忠说。其实当时吴进忠想做偏光镜片时并没有十分把握,合作多年的伙伴也劝他“过好眼下舒服的日子,那可能是个无底洞”。但是,他坚持要研发创新突破。

此后,吴进忠又投入400万美元开始扩大生产 “中国制造”的偏光眼镜片,打破了偏光镜片的生产壁垒,颠覆了TAC偏光镜片被欧美和日本长期垄断的局面。不仅如此,这一技术还带动了下游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每年为厦门眼镜业带来了近5亿元的收入,同时也为今后厦门偏光太阳镜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可放弃生产线也不接含有次品的订单

优秀是一种习惯,对吴进忠来说可能也是一种“瘾”。有了第一次的“打破垄断”,2009年来奇偏光又打破了国外生产3D眼镜的垄断。

2009年,3D电影《阿凡达》席卷全球,吴进忠意识到3D眼镜背后的巨大市场,第一时间在偏光技术上自主研发了偏光3D眼镜的生产和检测设备。第二年,来奇就突破了国外企业对于3D眼镜与镜片生产技术的研制,并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调整生产方向。“我们首先保证产品的舒适度、安全性,同时保证‘质量关’。”吴进忠说,来奇偏光的镜片产品均采用行业领先的检测标准进行检测。基于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品质,来奇参与制定国家3D眼镜的行业标准。

在研发3D镜片的过程中公司发现高能蓝光对视力的伤害,尤其是长期使用电子屏幕者以及儿童,这个意外的发现让吴进忠决定开始深入研究,寻求防护方法。提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防蓝光膜,吴进忠说:“这又是一次不平坦的路,两年间做了无数实验,和相关部门共同课题研究,从动物实验到人因测试,进行数百次的沟通和钻研。”既要防蓝光,又要透视率符合国家标准,还要考虑人眼的舒适度。“这就是我们申请专利的关键核心技术。”吴进忠说,“当今时代,你不可能对消费者说:不要看手机,不要看电脑。因此,做好防护就是我们潜心专注的事业。”

从2011年起,来奇不断科普用眼卫生以及用眼健康,并提出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吴进忠说:“我们不仅仅销售眼镜,更重要的是为消费者提供视力保护的综合解决方案。”来奇曾默默地通过工商银行总行融E购平台以及北京儿童医院和北京后生公益基金会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开展2015年爱目行动,旨在唤起大众对儿童视力保护问题的重视。

现在,在万能的淘宝上搜“防蓝光眼镜”,AHT眼镜旗舰店赫然在列。这家专注眼镜49年的企业,产品不断创新的同时,也紧跟消费大趋势。2013年是吴进忠带领团队研发抗蓝光膜的一年,也是来明工业从OEM走向OBM的一年,这一年AHT品牌诞生了,主推保护视力健康的抗蓝光眼镜,公司的电商渠道从AHT开始打通了。

“防蓝光在2013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所以我们选择把推广渠道放到网上,受众面积广。”吴进忠说,防蓝光眼镜走电商既是产品推广,也是一场消费者教育。观察AHT的销售和信誉值,我们知道,吴进忠这场战役又成功了。2015年吴进忠的企业来奇偏光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因抗蓝光膜技术也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因为吴进忠当时选择杏林,带动了厦门一整个眼镜产业链,2012年,吴进忠毫无悬念地当选厦门眼镜协会会长。在他的影响下,近十年来厦门稳坐“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称号宝座,眼镜年总产值约50亿元,太阳镜年生产总量约1亿副,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12家,拥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推动厦金直航荣誉市民当之无愧

在事业鼎峰时期,吴进忠迎来了一个新的身份,厦门市政府于1997年授予吴进忠荣誉市民;2003年,吴进忠高票当选为第六届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于1992年12月20日成立。吴进忠说,台商协会的成立萌生于1991年,那时,杏林台商投资区初具规模,十几位台商每次回台湾非常折腾,大家都以厂为家。台商之间经常会在下班后到彼此的企业走一走、聊一聊,一来解解乡愁,二来交流经验、谋求合作,一个月还会轮流做东一次,不过那时厦门的餐饮业并不发达,聚餐几乎都是在各自企业的食堂里。一来二去,大家有了成立台商协会、以协会凝聚各区台商的想法,于是吴进忠开始和其他创会人筹办成立台商协会。

当选台商协会会长时,吴进忠也成为厦门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今天在厦门总商会大楼的捐赠芳名碑上仍然看得见吴进忠的名字。

“企业有能力时就应该反哺社会。”吴进忠说。

此次一同前去采访的集美区工商联副调研员王进法告诉记者,多年来明工业做好敦亲睦邻的工作并帮扶困难家庭。不过吴进忠一直说“这些都是很小的事,不要写”,也不愿细说。

唯有在启动“小三通”和全面开通“厦金航线”上,吴进忠才表现得津津乐道。“有幸能在有生之年参与其中,感受从无到有这样一个很不容易但意义非凡的过程,我非常有成就感,也被深深感动。”吴进忠说这话时特别郑重。

厦金“小三通”2001年开通,但一开始只是节日包船,试办过程中反响不错,吴进忠和其他台协会员积极争取,终于使“小三通”从2003年开始实现正常化通行。因为在推动厦门与金门直接往来方面做出的贡献,吴进忠于2006年荣获金门县政府授予金门荣誉县民,因此成为厦门和金门两地的荣誉市县民。

“我是台协第六任和第七任会长,争取更多台商在厦门增资、在厦门投资、在厦门发展是我的职责。”吴进忠说,担任台协会长期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厦门成为两岸春节包机航点。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的春节、中秋人人都想回家团聚。而这两个节日,不仅“小三通”船票紧张,就连票价高昂、一定得到香港转乘的机票都一票难求,明明是过节却经常让买不到票的台商忧伤不已。于是吴进忠再次和台商协会的伙伴奔波开放假日、春节直航包机的专案申请,厦门台商协会聚合大陆各地台商协会会长之力,向台湾相关部门表达强烈盼望开放的民声。

期间,吴进忠每次回台湾见到当时政坛上的相关人士,都积极为推进厦门到台湾的直航努力。“虽然我无党无派,但只要是对台商和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有益的事我都义不容辞。就像当时参与推动台商会馆的建成,使之成为大陆第一个拥有独立会馆大厦,我也会全力以赴推动两岸直航。”吴进忠说。

2005年1月15日,这个日子,吴进忠至今都还记得。那天厦门体育中心正举办《同一首歌——走进厦门》大型演唱会,按计划当晚将宣布2005年春节包机两岸直航即将实现。然而最终宣布“2005年1月29日至2月20日,两岸直飞地点为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高雄”,厦门没有被列入首次直航航点。吴进忠非常失望,但他没有放弃,继续向台有关主管提出申请并经多次沟通,最后终于达成在2006年把厦门列入直航航点。2006年春节,厦门也实现了两岸春节包机的直航,吴进忠兴奋地搭上首航的厦航班机。

“现在讲起来轻松,当时沟通的过程是非常冗长的。有时书面比较难沟通的,就面对面解释。”吴进忠说起这场“马拉松”沟通依然笑脸盈盈。

采访的最后,吴进忠说:厦门市委、市政府对增进两岸往来向来非常重视,中央和省里也一贯大力支持,因为我有这样一段亲身经历,才更加感佩大陆方面从上至下一心一意不懈努力的精神,两岸关系才有良好的局面。我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30年,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在厦门我说“回台湾”,在台湾我说“回厦门”,两边都是家。